|
|
环保压力之下 钢铁“去产能” |
文章来源:本站 类别: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4/3/8 22:38:39
点击:2099
|
钢铁业的现状,令来自钢铁行业和钢铁大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坐不住了。昨天,代表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于环保压力之下的钢铁“去产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今年年初开始,持续多日的雾霾引发了公众对钢铁产业的关注。“地方政府的每一个人,去年最关注的不是GDP,而是大气污染治理。”王昌表示,去年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指导思想,单纯追求数量的思想走到尽头了,大气治理和环境保护在官员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国家下达的2014年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河北在去年年底就已提前超额完成了。但这并不能满足河北治霾的需求,所以又制定了调整产业结构的‘6643’工程计划——到2017年,完成6000万吨钢铁产能削减任务,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削减任务。”
对钢铁企业来说,环保也是解决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抓手”。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吨钢环保投入接近100元甚至更高,吨钢环保运行成本也接近100元,但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企业的环保投入基本为零,环保运行成本也很低。曹慧泉表示,国外钢铁产业转型发展之路是有借鉴意义的,这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以最为严格的环保标准来推动产业升级,“国家必须有更为严格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对污染排放实行区域总量控制,通过环保手段实现整个产业升级——不光是钢铁行业,所有产能过剩问题都要靠这一路径解决。”
在几位钢铁从业者看来,产能过剩与当前不公平的市场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地区出于GDP的考量,对吸纳就业多、投资金额多的钢铁行业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曹慧泉告诉记者,有地区对一些民营钢铁企业给予了税收政策“包税制”的优惠,并制定了很低的税收基数,“有的民营企业每吨钢税负仅16元,而像鞍钢这类大型钢企,每吨钢的税负则高达300多元。”
“一些企业不支付环保、税收成本,降低了钢铁成本,挤出了其他守法企业,形成不正当优势。”何文波认为,越来越多投机企业出现,直接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好孩子反而没有糖吃”。他认为,政府在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公平市场环境的构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在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的同时,还要清理各种优惠政策。这充分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进一步细化,执行时也要有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