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出口受限制、铁矿石价格无说话权等等可以看出国内许多钢铁企业几乎是在零利润或亏损状态下运行。
五大辅业转型升级,“喧宾夺主”
2008年,国家投入四万亿元拉动经济,钢铁产能迅猛增长,钢铁企业也尝到了红利。
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相关人士得出三个结论,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企业不是越建在沿海地区就越好;企业所有制并不是越公越好或越私越好,而是越公私混合越好。
对于如何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相关人士认为急不得,需要经过8到10年的时间调整,才能走出严寒;但也慢不得,特别是政府必须立即着手解决三件事。
这三件事一是取消对钢铁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优惠;二是堵死民营个体钢铁企业偷逃国家税款;三是银行要规避对钢铁企业的贷款风险,防止企业绑架银行。
钢铁产业依靠基建,越走越窄
有专家指出钢铁行业当下的现状,还未到寒冬阶段,现在的状况只能算是初冬。
2008年前,国内钢铁产品市场产需基本平衡。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四万亿元拉动经济,电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时期内投得快,钢材产品需求加大,钢铁产能迅猛增大,钢铁企业日子一度向好。但随着投资放缓,2011年后,产能过剩的后遗症显现出来,整个行业将进入漫长的调整期。
钢产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寻找需求,这样的路子已越走越窄。但高端的制造业等钢材需求市场潜力比较大。
严寒之下,很难用一两个招数就能解决问题,而应该是组合拳。在企业管理上,构建以零缺陷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精益生产体系、以集成产品研发为基础的销研产一体化体系、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营销服务体系,从而系统提升企业御寒能力。 |